圖書館中一排排的書架構成了一片防風林,抵抗著人類社會中野蠻與粗糙的入侵,同時也涵養著文化中的閃亮與精緻的礦藏。漫步在這片林中,彷彿在智慧的氳氤中吐納,腦中的思緒也在浸潤之中清明起來。
我在書架上信手取了一本名為《九彎十八拐》的薄書,一看作者,原來是黃春明寫的。原以為又是一本小說(可很久沒看到他的小說了),但翻了幾頁之後,才發現是散文集。我對黃春明的散文並沒有很深的印象,似乎只有多年前在《皇冠》之類的雜誌上零星看過幾篇而已。隨興地讀了《九彎十八拐》中的兩三篇之後,覺得饒富興味,就把它借了回家。
這些文章發表的時間大多在2005至2006年之間,也有少數幾篇是特別早的,可以上溯至上個世紀的90年代。所以黃春明在寫它們的時候,已經年屆六、七旬了。處在這個人生閱歷更為豐富的年紀,在心境上自然與他創作早期幾部著名小說時的有很大的不同。
書中的文字很平實,沒有什麼特別的花俏之處,也沒有太多的激情澎湃。以作者的走過的生命軌跡來看,所觀所言已經漸臻於隨心所欲之境,既不需依賴辭藻的矯飾,也不需驚人之語引人側目。展卷而讀,只覺慈祥長者的諄諄之語,徐徐流出;即使是叮嚀告誡,也充滿了溫馨的關懷之情。
作者在序言中說道,最近他對戲劇特別著迷。許多人也知道,近年他在家鄉蘭陽致力於本土文化的保護,特別在兒童戲劇上付出了許多心血。與許多政客不同的是,在他的文章中並沒有無時無刻地把本土文化當作口號般掛在嘴邊,只是娓娓地陳述著他對鄉土的深入觀察與互動。他真心愛著自己家鄉的一切,但用的並不是媚俗與濫情的手段。聰明的讀者應該可以體會到什麼是發自內心的珍愛,與為了現實利益所為的虛情假意又有何不同。愛惜文化的人會努力地發掘其中寬廣醇厚的一面;只有存心蹧蹋的人才會鼓動偏狹與仇恨。
早已習於現代文明中的複雜與迷惘後,讀到文章中一些融合在鄉土文化中的傳統智慧,反而會不自覺地拍案叫絕起來。
在〈穿鴨裙的老農夫〉裡提到了一位老農夫捕捉野鴨的獨門絕活:
……只穿一件內褲,腰纏一條腳踏車的內胎,頭戴安全帽大小、並且挖了兩隻眼睛的匏仔(即葫蘆、瓠瓜)殼,可遮住半個頭臉……人潛入水中將頭鑽出雜草堆的中央,身體就用雙腳在水底擺動地站泳,很慢很慢地游移,倚近鴨群……老農火看準最外圍的第一隻鴨子的腳,在水中伸手急速地將鴨子拉到水裡。鴨子不但展翅難飛,張嘴也叫不出聲音,就這樣把鴨子一隻一隻拉到水裡,一隻一隻的鴨脖子塞進內胎的腰帶。上來的時候,看到他就好像穿了一件鴨裙。
在〈一隻便祕的老鼠〉裡,那位老人家對付老鼠的方法更教人稱妙:
他們穿出鐵絲籠外的鼠尾拉緊,讓老鼠的屁股頂住鐵籠,然後找到肛門,將準備好的小花生米,硬塞進老鼠的肛門裡面,隨後就把老鼠放了。……那一顆花生米吸收老鼠身上的水分而變大了,牠無法排便,開始幾天牠還繼續吃,但是無法排泄,憋不到幾天,和人一樣臉露屎面、便祕;便祕使牠脾氣變壞,老鼠無法灌腸,憋到最後只有抓狂,見了同伴就咬,被咬的稍一反擊,對方卻更死命地玩真的,所以大大小小在一地的一群老鼠都帶傷搬家了。這一隻大不出來的老鼠,最後的結局就是撐死。
書中也有許多篇幅在提醒大家重新省視一些在現代社會中逐漸被忽略的傳統價值。例如在〈飯桌上的對話〉,提到了過去每天在一起吃飯時的談話,是一家人很重要的溝通時機。然而隨著生活形態的改變,連這樣的機會也變得難得了起來。即使是一家人在一起吃飯,也是一邊看電視一邊吃;彼此各吃各的,自然少了親密的互動。老爸也看到了這一篇,當天吃晚飯時就把電視關了。沒了外在的干擾,果然一家人在餐桌上的互動熱絡了起來。從這一點小事,我們不禁開始反思,現代的科技比起過去不知發達了多少,資訊的流通程度也不知比過去自由多少。但人們是否就過得比較充實?是自我主宰消息的接收,還是被現成而廉價的資訊餵養與制約?我們是真正得到解放,還是在表面的自由下陷入了另一種桎梏?
「九彎十八拐」不是一本大部頭的書,花個半天即可讀完。然而讀後產生的共鳴卻迴盪許久,耐人尋味。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