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羅斯福路和基隆路兩條台北市交通動脈交會而成的公館圓環,一大早便被車水馬龍的喧囂填滿。其中基隆路由東北撇向西南,而羅斯福路則由西北引往東南,將路口割為四塊。
佔據北邊那一塊是台大的進修推廣部,西邊那一塊的是台電的綜合研究所,南邊那一塊則是百老匯影城。這三塊不是高樓便是寬敞的房舍,然而與早晨交通繁忙的圓環對比起來,卻顯得有些孤寂。
東邊這一塊又被兩條很寬的巷子分成了三塊。最北邊,也就是挨著基隆路的那一小塊三角形畸零地是一個迷你的公園,小得沒什麼人願意去那裡歇腳。中間那一塊原來是羅斯福路派出所,舊的建築物被拆除之後,就被藍色鐵皮做成的圍籬圍了起來,只知道新的派出所將要在這裡興建起來,但不知道這會是多久以後的事了。
此時唯一麕集著人氣的,就是最南邊的這一小塊。這是一個很特別的角落,已經被壓縮過的空間又被一條和羅斯福路平行、極狹的小巷硬是劈成兩塊。我不曉得這條小巷子在規畫上有何意義,只曉得有些不耐羅斯福路車潮的駕駛會鑽進這條小巷,把它當作一條通往圓環的捷徑。
造成此處早晨人群流動的原因,自然不是位在巷口的機車行,而是一個躋身在一旁的狹小店面。店裡小得容不下客席,只有像是廚房般的陳設。乍看之下,如果不是擺在門口的幾張桌椅,這裡也不像是一個早餐店。事實上也不完全是。這裡賣的東西既不是燒餅油條,也不是漢堡三明治,而是一個個熱呼呼的煎包。
公館當然不只有這一家賣煎包的,但我所知道以「公館煎包」為名的,就只有這一家。如果這個稱號只能頒給公館最好吃的煎包,我覺得由它來扛起這個招牌也並不為過。自從第一次為了填飽肚子,買了兩個煎包當早餐之後,和許多每天路經當地的學生和上班族一樣,我也成了這裡的常客。
公館煎包的約莫拳頭大小,外觀渾圓飽滿,沒有明顯的摺痕。只有兩種口味:高麗菜與韭菜。不要以為這裡的煎包都是素的,事實上這兩種口味都是葷的(當然,有些素食者本來就把韭菜當作葷食)。我相信煎包店的老闆對口味的掌握;肉的分量太多可能顯得油膩,然而完全沒有肉的煎包在風味上的確也要稍遜幾分。所以這兩種口味的煎包都是以蔬菜為主體,再用其他的配料襯托出自然的香甜。
咬下的第一口,就可以感覺到這個煎包的用心之處。包裹餡料的麵皮薄而軟嫩,不似許多其他煎包有因皮過厚而使得口感乾硬的問題。咬到底層的麵皮時更會讓人有一些驚喜,那是一種燒餅才有的酥脆感,竟然出現在煎包上。
高麗菜包內的高麗菜被切成一致的大小,不至於過細,可以吃得到菜葉的甘甜與菜梗的清脆。入口滑順的粉絲也在餡料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另外,常會讓人忽略的是裡面一粒粒剁細的肉末與蛋酥,量雖少卻不可缺,勾出了畫龍點睛的最後一筆。
我個人喜愛韭菜口味的更甚於高麗菜。雖然沒有高麗菜爽脆的口感,但韭菜獨特的鮮香卻讓包子的味道顯得更加立體。和其他的配料搭配之後,韭菜少了乾澀,卻多了幾分潤澤。
煎包本身的調味即已足夠,原則上不用再加什麼調味料。但我喜歡請他們幫我加些醋,稍為提點之下便更覺美味。嗜辣者可以加辣,好甜者也可加些店家準備的特調醬料。
店裡還有賣一種三角餅,以其形狀得名。主體是柔韌而夾著蔥花的麵餅,洋溢著麵的香甜與融合其中的青蔥微辛。表皮則烘烤得酥脆,覆滿白芝麻。一口咬下,有脆有軟,有甘有鮮。雖然在許多地方也能吃到這種餅,但卻不容易比得上在公館煎包吃上一塊剛出爐的。而且吃三角餅要靠一點運氣,不是每次都吃得到的。
兩個煎包或一塊三角餅,配上一杯鮮豆漿,常常就是我一天活力的開始。
公館煎包一個賣十五塊,不論口味,和一般的煎包相比並不算便宜,不過若以質與量來看卻很值得。除了六點半到十點的早餐時段之外,有時候下午也會開。如果在這個時間路經公館圓環的話,別急著匆匆而過,來個煎包解解饞,為忙碌的都市生活順便也帶來一點閒適的心情。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