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署這次看起來又有點糗,有些該管的事情沒管好,卻管到了不該管的閒事。原本還大力闊斧地要清查下架那些不含松露的市售松露巧克力,但沒想到許多人紛紛反應,這松露巧克力之名本來就不是因為成份含有松露而來,因此又不得不倉皇收回成命。

只要翻一下書或上網找一下相關資料,其實就很容易釐清事實真相。松露巧克力是因為形似松露而得名,和是不是由松露製成並沒有關係。有自稱為吃巧克力專家的立委還指出,這是一種「國際常識」。

當然也有許多人不忘揶揄,松露巧克力沒有松露是很正常的事,難道珍珠奶茶、太陽餅、牛舌餅和獅子頭裡面,還真的會有珍珠、太陽、牛舌和獅子嗎?誰叫衛生署事前沒有搞清楚「國際常識」,面對這些指責與嘲諷也只能忍氣吞聲了。

這裡有一件有趣的事:松露的英文叫做truffle,但松露巧克力的英文並不是「truffle chocolate」,而是「chocolate truffle」。如果按照一般的翻譯原則,chocolate truffle應該會是「巧克力松露」,而不是「松露巧克力」。從英文的原文來看,chocolate truffle就可以清楚地解釋為用chocolate做成的truffle,就像chocolate bar(巧克力棒)和chocolate ball(巧克力球)一樣。

至於當初為什麼沒有把chocolate truffle翻譯成「巧克力松露」,而是翻成「松露巧克力」?除了一般人恐搞不清楚巧克力松露到底是巧克力還是松露之外,也許多少還摻雜了一些商人的取巧之心吧。大部份的消費者並不清楚松露為何,只知道這在國外是一種名貴食材,如果廠商販售的巧克力被冠以松露之名,看起來似乎又增加了不少價值。即使這樣的命名很容易產生誤解,但既然這種美麗的誤解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那就有理由故意不加以澄清而讓它繼續存在。

再來看看那些借由其他事物來命名的食物。珍珠奶茶中的珍珠是用以譬喻形象類似的粉圓,大家都知道真的珍珠是不能吃的,所以也不至於產生誤解。太陽餅和牛舌餅也是因為餅的形狀像是圓的太陽和長的牛舌而得名,同樣是一望便知。而中國菜的菜名裡更有太多從人事時地物裡借用的學問,所以不會有人認為獅子頭裡真的有獅子,或是左宗棠雞裡真的有左先生的千古遺愛。

而松露巧克力這個例子顯然就不一樣了。首先,松露是食物,巧克力也是食物,在一種食物的名字前冠上另一種食物,本來就很容易讓人有成份上相關的聯想。而在巧克力和松露這兩個字分別翻譯成中文再位置互換之後,這樣的聯想又變得更加牢不可破。

其次,在我們的日常飲食文化中,松露本來就不是一種常見的食材。許多人根本連松露長的是什麼樣子都沒看過,又怎麼能在看到松露巧克力時有「這個巧克力的外形真像松露」的感覺?同樣地,大多數人吃到不含松露的松露巧克力時,恐怕也很難從氣味上辨別這樣的巧克力到底是否含有松露。

有些名稱上的誤解和文化背景的差異有很大的關係。如果把獅子頭這道菜用英文直譯成「heads of lions」,相信老外看得也是一頭霧水,再加上他們對中國人什麼都吃的刻板印象,搞不好還真的認為我們把獅子肉拿去入菜了。所以為了避免誤會,就算用了這樣的翻譯,一般也必然會在旁註明這是用豬肉製成的肉丸。

最近的松露巧克力爭議,雖然衛生署鬧了笑話,但至少讓許多民眾認清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大部份的市售松露巧克力其實不含松露。我們也不必在買到了昂貴的松露巧克力後安慰自己,溶化在口中的巧克力其實飽含著松露的芬芳。是不是「國際常識」是一回事,或許能否成為「國民常識」才是比較重要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狐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