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熟的堆肥

如果你告訴別人自己有在家裡做堆肥,常常會得到許多各式各樣的讚譽。像是「充份利用廚餘的環保實踐者」、「樂活達人」,甚至是「有機耕作的榜樣」。就算是再負面的評價,也不過就是「肥水不落外人田」這種亦貶亦褒的話。

記得當初我剛開始做的時候,似乎也有那麼一點帶著神聖使命的感覺。腦中浮現的景像,是一個享受自然、不求功利的身影,手握著鏟子,辛勤而又不失優雅地翻動著散發泥土芬芳的堆肥。對天然健康的嚮往和對土地生態的關愛,彷彿即將在這樣的操持之間轟轟烈烈地萌芽了。

雖然我在現實中的轄區不過是屋頂幾坪大的菜園,但要是能自己弄點堆肥來用,總是多了一點自食其力的味道。於是這不知哪裡來的信念變得愈發堅定起來,我的堆肥史也就此揭開了序幕。

當時的參考資料不像現在這麼普遍,我一時也不知如何著手,只好先到處看看有沒有可以依循的方法。有一次在建國花市發現農會在賣一種的環保廚餘桶(請看這裡),說是可以在家裡把廚餘變成有機肥料。我好像看到了一線光明,雖然一個桶要價五百元(當時的價格,後來更貴了),我還是馬上買一個回家,迫不及待地按照指示操作。

這個桶說起來也沒什麼學問,看到來不過就是個普通的塑膠水桶,只是上面有可以封起的蓋子,靠近底部則多了一個用來排水的水龍頭。桶子裡面襯著一個麻袋,用來盛裝廚餘。另外附了兩瓶藥水似的東西,每次放進廚餘之後,就要把這兩瓶藥水往桶裡噴個幾回。

後來我比較清楚廚餘製作的原理之後,才總算搞清楚這兩瓶藥水的作用。其中一瓶是用來分解廚餘的細菌,另外一瓶則是給細菌吃的養份。細菌吃的不是廚餘嗎?為什麼還要特別餵它們吃東西?原來廚餘不夠營養,為了怕細菌們餓死,還得再給它們加點菜才行。

由於考慮到一般家庭的環境限制,平常這個桶子的蓋子是蓋得嚴嚴地,這樣蟲子就爬不進去,異味也不會散出來。但是萬一有時候蓋子沒蓋好,蟲子還是會神不知鬼不覺地溜進去,沒過多久就會在裡面搞起場面熱鬧壯觀的派對,那時就不是一般膽小怕事之輩所能處理得來的。

再者,平常也許沒什麼異味,然而要放新的廚餘進去總是得打開蓋子。隨著舊廚餘的腐化,掀開那一瞬間通常伴隨著嗅覺上的戲劇性震撼效果,非暫時停止呼吸不能抵擋也。家裡的人對做堆肥這件事顯然沒有這麼熱中,自然不太願意為了放幾把菜渣進桶而做出這麼大的犧牲,所以放廚餘自然也變成我的一項專屬差事。就像是處理事故後的核電廠一樣,美其名是需要具有專業技術的人員,其實要的只是不怕死的而已。

廚餘發酵腐熟的過程中會產生許多水份,這些水份就必須定期從桶子下方的水龍頭排放一下。這流出來的水當然不是清澈純淨的,而是褐色或棕色的混濁液體。至於氣味,自然也和開桶蓋時聞到的一模一樣。雖說這液體可以當做液體肥料,稀釋後施用於植物,但每次施肥時就要有院子裡會臭上幾天的心理準備。

這樣的廚餘處理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腐熟的速度特別緩慢。即使加了藥水進去,往往都過了幾個月,桶裡還是一堆看得出形狀的果皮菜葉,氣味也是濃烈依舊。偏偏桶子不大,不用多久就會裝滿,等待腐熟時也容不下新的廚餘,只能暫時停止收集。如果家裡只有一個這樣的桶子,恐怕大部份的廚餘還是得另外處理才行,如此豈不是有點本末倒置?

後來我只好想一點別的方法來輔助這個廚餘桶,讓它以比較有效率地生產堆肥。我清出了後院的一個角落,買了一塊防水布墊在地上。布上先鋪一層土,然後把廚餘桶中腐熟到一半的廚餘倒上去,上面再鋪一層土,最後用防水布把這整堆包起來,外面壓上重物,防止雨水沖刷進去。

這樣一來,廚餘桶就可以先空出來容納新的廚餘。而防水布裡的舊廚餘被土壤包裹著,土壤一方面可以吸收過多的水份,一方面其中蘊含的微生物還可以繼續分解廚餘。如果每個禮拜再把防水布打開來攪拌一下,廚餘大概在兩三個月後便可腐熟完全,與原來的土壤融為一體,成為黑棕色的混合物。聞起來也是土的味道,原先的惡臭已經完全消失。這種堆肥土除了有肥些天然的養份,物理特性也很好,用來種菜十分理想。

然而每次攪拌堆肥都要大費周章地移開重物、打開防水布,費了半天勁翻一會後,還要再重新包好。雖然沒有多少堆肥,但每次都不免汗流浹背,身上也搞得髒兮兮的,所以我不知不覺地越來越懶得這樣做了。堆肥翻得不勤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的,頂多就是腐熟慢一點而已。不過有一次當我隔了幾個月後才打開防水布時,卻不禁讓我嚇了一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狐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