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如果有人問濱海公路的「濱」,簡體字該怎麼寫?大部份人應該都會把右邊的「賓」改成「兵」,寫成這樣的「浜」字。這其實也不怎麼讓人意外。當我們走在馬路上時,常常看到有許多日本風味的店鋪取個「橫浜」、「浜崎」之類的名字,為求忠於原味,把原本應該寫成「濱」的中文字,改成日本通用的漢字「浜」。浜的筆畫比濱簡單,自然就應該是簡體字的寫法了吧。

我原本也是這麼認為。幾年前因為工作的關係常去上海出差,有空時想多了解一下這個大都市,就會自己搭個公車四處晃來晃去。上海的公車和台北的一樣,車上也會有語音播報站名的服務,然而當公車開到了「肇嘉浜路」這一站時,廣播的語音卻把「浜」字讀成了「邦」,而不是想像中的「賓」。當時我覺得有些奇怪,心想也許大陸人(或是上海人)習慣把「濱」讀成「邦」,就像他們習慣把堤防的堤讀成「滴」一樣。

但是後來我又看到了另一個叫做「滨江路」的站,報站時這個「滨」讀起來就跟「賓」是一樣的。這時候我就開始懷疑了,難道在大陸上通用的文字裡,「浜」和「滨」是兩個不一樣的字嗎?

我在上海的書店裡翻了一些簡體字的書,也求證了一些當地人,發現「濱」的簡體字其實應該是那個滨江路的「滨」,而不是肇嘉浜路的「浜」。看來浜這個字另有它的讀音和意義。

要找到答案同樣不難,只要查閱一下大陸出版的字典即可。浜這個字的讀音就是「邦」,意思是小河溝。江淮下游的沖積平原是長久以來的魚米之鄉,就像台灣的平原一樣,歷年來開鑿了許多灌溉用的溝渠,兼作水路運輸之用。浜就是其中的一種稱呼。後來雖然許多水溝因為功能喪失而遭到廢棄或填平,但許多以浜為名的地名仍然保留了下來。上海當地就有很多,除了先前提到的肇嘉浜之外,還有沙家浜、年家浜……等,不勝枚舉。

現在不時還會聽到有人把不標準的「中式英語」用「洋涇濱英語」這個詞來形容,其實也應該寫(讀)成「洋涇浜英語」。這洋涇浜原來也是上海市區裡的一條河溝,流貫十九世紀時的各國租界之間,可以想像當時在這一代地區語言混雜的情況。中國人要在短時間內學習以英語交談,不得不借助一些不甚標準的速成方式,洋涇浜英語因而誕生。今天的洋涇浜早已填平成為通衢大道,昔日的洋涇浜英語也完成階段性任務而身退,只剩下這麼一點嘲諷的意味。

也許有人看到簡體字就會特別敏感,「浜」這個字偏偏又看起來就像是一個簡體字,所以許多台灣出版的字典會把它當作「異體字」而不加收錄。像是教育部的網路版《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裡就找不到「浜」這個字,但有趣的是,同一部辭典裡卻還是收了「洋涇浜英語」這個條目。

雖然在目前大陸上通行的簡體字中是以「滨」來代替原本繁體字的「濱」,這一點是沒有疑義的。但另一個問題是,中文裡的「浜」是否也可算是濱的異體字?

《正字通》裡說:「浜,俗濱字。舊註音崩,溝納舟者曰浜。」這裡的意思是說,水溝大到可以行小船的就可以叫做浜,而浜就是濱的一個俗體字。這樣說起來,間接說明了「濱」也有「浜」的意思,只是取這種用法時應該念作「崩」而不是「賓」。

其他也有許多字書(如《廣韻》、《字彙》)則把「濱」和「浜」當作不相干的兩個字。濱就是我們熟悉的「水邊」,讀作「賓」。而浜則讀成「崩」。

這裡又有一件怪事,看來浜這個字本來應該讀成「崩」的,為什麼會變成「邦」?這可能是吳語(上海話就是其中的一支)的發音的「崩」類似「邦」所致,而因為「浜」分部的地帶多是吳語盛行的區域,所以今天浜的讀音也就依此而定。

所以,如果在要在中文裡把「浜」當作是「濱」的異體字,應該僅限於小河溝的意思,且讀音是「邦」的時候。至於當作「水邊」讀為「賓」時,這樣的代換就不宜了。我們也許不需要了解這麼細節的來龍去脈,但最好能知道在現今的中國大陸上,「浜」和「滨」是兩個不一樣的字,只有後者才是「濱」的簡體字。這樣大陸人就會知道你在說的到底是水邊還是河溝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狐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