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的四月開始,Google開了一個叫做「a Google a Day」的網站。這個網站和正牌的Google很像,只是在網頁下方多了一道小題目。這道題目每天都會更換,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都可能是出題的範圍。但它們有一個共通點,就是都可以用Google把答案給搜出來。

我試過幾題,雖然大部份都可以順利解決,但也難免有一些轉來轉去走不出來的。不管是難是易,在網路上透過搜尋引擎蒐羅知識,然後抽絲剝繭,一步步逼近答案的過程,的確是很讓人著迷。有興趣而又還沒嘗試過的朋友,不妨自己去體驗看看。

隨著科技在歷史上的發展,人類衡量知識的方法也在不斷改變。 古早時候,「惠施多方,其書五車。」但後來的人覺得那時候用的都是厚重的竹簡木牘,車子也頂多是牛拖馬拉,載不了多少東西,所以「學富五車」其實也沒什麼了不起。後來發明紙張之後,「著作等身」真的算是很厲害了,不過一進入資訊時代,這些畢生心血連一片薄薄的光碟片都裝不滿,而且三五分鐘就可以複製完畢,價值感又差了很多。

而自從有了網路搜尋引擎之後,我們對於知識的定義與看法有了更大的變化。以往許多要存在腦子裡才能稱得上是學會了的東西,現在再也不用勞神費力去苦記,甚至我們根本不用了解一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就能在Google裡找到對於相關細節的解答。就像昨天a Google a Day上的題目,我們即使從來沒有讀過《紐約時報》,也可以回答出誰在這份報紙上寫過「playing with a net really does
improve the game」這句話。

這時我們不禁懷疑,既然我們已經有了Google,又何必要把腦子浪費在記憶的功能上?已經費盡千辛萬苦記在腦子裡的知識是不是還有價值?以前我們或許還會因為在電視機前答對「百萬大挑戰」的問題而興奮不已,現在想想,如果網路也獲准成為參賽者的話,大概所有人都沒得玩了。的確,即使一個人再怎麼博學強記,面對網路上億萬人智慧經驗的連造,看起來也是卑微地可憐。

不過至少到目前為此,我們都還不用那麼悲觀。無論a Google a Day裡的問題再困難,其實都只不過是設計好的,先有了答案才刻意倒推出的題目。而現實生活中的遇到的問題則大多是模糊抽象、錯綜複雜,光是怎麼把它放在搜尋欄裡就是很大的問題,更別說找到的資訊有真有假,如何判別正誤也得費上一番工夫。

舉個例子來說。我有位學姊目前因工作旅居加拿大,在當地看到一種形狀很特別的樹。這種樹的樹枝從樹頂分叉後懸垂而下,就像一把倒置的拖把一樣。學姊喜愛它獨特的姿態,暱稱為「拖把樹」,而且還拍下了它四季中的不同型貌,在自己部落格的中寫了一篇文章來記錄(http://stry1514.pixnet.net/blog/post/34010075)。但她還是很想知道這種樹到底是什麼樹,所以也問了我的意見。

無奈我對樹木幾乎毫無研究,一時之間也不知如何回答,只好拜託Google。我看那樹葉和花序有點類似桑樹(我們家巷口就有一棵,每天經過都會看到),但是查了幾個網頁的結果,發現桑科植物大多分布在溫暖的地區,沒找到什麼在加拿大的分布資料,因此也懷疑起自己的直覺。

如果以加拿大那一帶常見的樹種來說,搭配上互生的葉片、鋸齒狀的葉緣和柔荑狀的花序等特徵,倒也有點像是某種樺樹。而且我找到一種叫做weeping birch的銀樺,和照片裡「拖把樹」的樹形也有幾分類似。不過我沒有親身去過加拿大,以上的推論當然只限於「網上談兵」,而且葉片的形狀看起來還是有點差異,所以也不敢遽下結論。

還好後來有內行的人回答了這個問題,還在網路上找了許多很有價值的參考資料佐證。這種樹不是別的,正是一種桑樹,而且就叫做weeping mulberry。我想到了桑樹(mulberry),找到了weeping birch,但卻沒有得到最後的答案weeping mulberry。可見對於許多問題而言,就算Google再強,也只會服務那些對背景知識有一些基本了解的人。不然也只會像我一樣在搜尋引擎裡兜圈子,被幾張照片搞得團團轉了。

另外一個例子是從我一個朋友在Facebook上的貼文開始的。這位朋友非常認真地把大陸拍的45集連續劇《中國遠征軍》看完了,劇中有個場景,是一些中國軍官在宴會上齊唱一首軍歌。這首軍歌的旋律讓人覺得很熟悉,但是卻不知道歌名叫什麼。剛好這一段又沒有字幕,要查也無從查起。我朋友一時好奇,就在Facebook上問起是否有人知道歌名。

《中國遠征軍》是一部花了許多心血製作的連續劇,以對日抗戰時期中國派往緬甸作戰的遠征軍部隊為主題,最近在台灣也引起許多迴響。其實我在這部連續劇剛在大陸上演完不久時就看過其中的幾集,只是一直沒有時間像我朋友一樣全部看完,只能抽空跳著看。既然他提出問題,也引起了我的好奇,於是就看看能否試著找到答案。

既然聽起來像是軍歌,自然就應該往這個方向找。可是我雖然也當過兵,但卻沒有印象在軍中唱過這首歌,手中的資料裡也完全找不到。唯一可行的方式就是仔細從歌詞中聽出關鍵的字句,然後再交給Google處理。

很不幸的是,這首歌的用詞比較難以掌握,而且用軍歌的唱法,每個字聽起來又糊成一團,我反覆聽了兩、三次,還是聽不出個所以然。正準備放棄的時候,忽然聽出其中一句好像是「聽歌聲壯烈入青雲」,於是打進搜尋欄碰碰運氣,想不到果然給我碰個正著,歌名叫做〈杯酒高歌〉。關鍵突破之後就簡單多了,又可以據此找到很多相關的資料和Youtube上的影片。雖然我知道我朋友也會對這首歌的背景有興趣,但我只告訴他歌名,其他在網路上發掘知識的樂趣和成就,就留給他自己了。

由此可知,Google之所以強大,有很大的原因還是是得靠使用的人用自己的智慧、經驗與細心為它做好事前事後的困難工作。事前要從雜亂無章的訊息中整理出切中要害的關鍵問題,事後則要在良莠不齊的眾多搜尋結果裡爬梳出知識的金礦。電腦變得越來越聰明時,人腦也得要跟著進步才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狐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