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立委邱毅目前最關心的事,大概就是高雄市長陳菊在九月十九日凡那比颱風當天到底去了哪裡。邱毅的言下之意,就是陳菊並沒有像自己日前招認的一樣在官邸睡覺,而是跑到了田寮去泡湯。而陳菊也回嗆邱毅的質疑根本就是個「假議題」,因為她不可能在水災期間通行無阻地往來高雄與田寮兩地。

我不是高雄的選民,也與已鬧上法庭的雙方非親非故,對於陳菊有沒有泡湯、有沒有說謊,實在提不起太大的興趣去了解,反倒是對於這件事是否構成「假議題」的條件感到有些好奇。近年來常常可以在媒體上看到有人稱某些事是假議題,到底假議題又是什麼?

首先,假議題雖然名之為「假」,但至少必需具有一個議題的架構。所謂議題,就是用來討論的主題。既然是拿來討論的,就一定會有支持與反對的意見,雙方也會有各自形成論點的根據和理由。所以,張三有偷東西或沒偷東西不是議題,而偷了東西的張三值不值得原諒就是一個議題。因為前者只是一個反映事實的陳述,並沒有價值判斷的成份;張三有沒有偷東西並不會因為他的個性、能力、家庭背景或人際關係而有不同的結論。但後者則牽涉到觀察者所站的角度,如看重的是個人情感還是社會公益、評估的依據是贓物的價值還是付出代價的大小,自然就會形成不同的意見,也因此成為討論的基礎。

其次,議題之所以會成為假的議題,一定也有某些特定的條件。在英文裡面,有一個意義上比較相似的字叫做「non-issue」,牛津字典裡對此的解釋是「a topic of little or no importance」,意為不太重要或完全不重要的議題,也就是沒有討論的價值。

而一個議題會變得不重要,不外乎幾個原因。第一,這件事對於討論的人來說,根本就是無關痛癢的事,例如一個南太平洋小島上的村民討論如何憑藉自身的努力來挽救數量逐漸稀少的北極熊數量。第二,討論的前提已經被證明是不存在的,例如討論如果孔子復活了,該在中央政府裡安排什麼職位給他。第三,這個議題本身早已經在討論者之中形成了高度的共識,例如在公車上拒絕讓坐給老人而予以痛毆的學生是否應在朝會時受到表揚。第四,不管討論的結論如何,都不會對於現實的情況有任何影響,例如討論北海道是否應該是中華民國的領土。

然而,假議題的認定有時還是難免有一些主觀的因素在裡面。除了針對前提的「事實」認知不同之外,大部份人認為不重要的事,就是有人認為很重要;即使發生機率甚微的事,也總會有人覺得希望無窮。倘若以最寬鬆的標準來看,台灣要藉著公投來加入聯合國或許算是個假議題(結論不會對於現實情況造成任何改變);為了要給花蓮人一條「安全回家的路」而興建蘇花高或蘇花改也可稱得上是個假議題(坐火車最安全,所以前提應是「方便」而非「安全」)。

回頭再來看看陳菊市長所指稱的假議題。很明顯地,邱毅的指控是一個針對事實的描述,當然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不過此事的真假並不會因為討論(口水?)而改變,而應該以提出證據的方式來釐清。所以這並不能算是一個假議題,嚴格說連個議題都算不上。而因為指控別人的邱毅目前還拿不出具體的證據,被指控的陳菊就算嚴辭回擊他是「含血噴人」或「含沙射影」也並無不妥,但說這是「假議題」反而有點不倫不類。相較之下,同樣是被邱毅盯上的陳致中,不愧是學法律出身,至少在邏輯上就正常多了。即使他在召妓疑雲中的言行頗多怪異之處,但就在真相沒有大白之前,你也拿他沒轍。

當然還有一個可能,就是陳菊刻意想把一個明明不是議題的事實陳述轉化成議題,如此就可以賦予此事一些政治操作的空間。如果再把議題戴個「假」的帽子,就等於預先貼上一張「of little or no importance」的標籤。老練的陳市長應該也很清楚,選舉將屆,很多事情是不容易或不方便說清楚講明白的,與其為了澄清真相而身陷泥淖,或許還比不上一句「假議題」來得輕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狐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