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期間時,一位過去的曾是我屬下的朋友約我見面敘舊。自從大家都離開同一家公司之後,見面的機會便不多了,所以我也忍著感冒帶來的不適欣然赴會。

這位朋友後來便回到家鄉,接著考上研究所繼續深造。在工作多年之後重回校園,面對單純的學生生活自然有一種不同的期待與珍惜;但是他的年紀比其他的同學大了一截,又多了一些人生中不同階段所面臨到的責任與壓力,因此在求學的過程中也不免感到幾分徬徨。

雖然曾經當過他的主管,但我的年紀也沒大他幾歲。現在既然去除了是那令人感到生份與尷尬的長官部屬關係,倒可以比較自然地以朋友相稱。做為曾經在研究所的學業中打滾的過來人,如果他想聽些經驗,我也樂於分享。雖然那已是超過十年前的往事了,我也不曉得是否適合他現在所處的時空背景。「我們就當閒聊吧,我也不知道對你有沒有幫助,就不必太認真吧。」我對他說。

他說,念書的時候忽然覺得自己的收入變少了,一度想放棄學業返回職場。

我一向認為讀書不是唯一的出路。雖然自己讀到了碩士,但我看到生活周遭有許多人即使沒有顯赫的學歷,生活一樣過得精采自得。讀書與工作之間是一種個人的選擇,無所謂好與不好,但是既然選了,就不要忘記自己決定的初衷與應該達成的階段任務。我告訴他,你當然可以選擇回到職場,但是千萬不要是因為收入減少這個原因。

學生的本份在於精進學業,其他都是次要,當然也包括賺錢。當我們全心投入學業,收入減少當然是一個必然結果,這應該在決定讀書之前就要料想到的。而且求學的生活本來常常就是一種撙節物質需求的生活,我的朋友現在沒有家累,又少了在外生活的額外開支,要過日子其實並非難事。我記得自己念研究所的時候,每個月三千元的生活費都是綽綽有餘,其他的獎學金全都原封不動地存了起來。如果明明可以過得去,卻要為了賺錢而荒廢學業,甚至完全放棄,豈不是件可惜的事?還不如好好把握這兩三年的時間專心一點,把學業完成再說。

朋友又提到他找不到適合的研究主題:「我讀的是工業管理,未來想結合我過去的工作經驗投入個產業,所以我想找性質相近的公司合作來作為我論文研究的題材。只不過似乎不太容易碰到適合的公司,找得有些挫折。」

從大學以來,我讀的都是工科,實在沒辦提供什麼具體的建議給讀管理的他,只能和他分享一下自己當時寫論文和後來投身工作的經驗。

說實在的,我當初根本不知道在學校研究的理論和實際的應用之間有多大的距離。畢業進入職場之後,工作上需要的許多技能都是要用時再培養的,不可能在學校裡就學好了等著後來使用。很少有人在學校裡所學的能完全和日後所從事的工作相關銜接的。況且,有學術價值的東西通常沒有立即的產業價值,而有產業價值的東西通常也已成熟到沒有學術價值的程度。所以,我勸他不用那麼執著於研究的主題:「況且,接觸一些不同的產業也許可以啟發一些不同的思維。等到日後進入職場後,反而很難有這樣的機會了。」

「那為什麼還要念研究所呢?」他忍不住問。

我想了一下後,對他說:「從事後來看自己求學的過程,我覺得念研究所的目的,主要是培養三種能力。」

「第一種是獨力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了要寫論文,我們必須對自己的研究主題有一定瞭解,並且自己規畫研究的途徑與進度。在此之前的學習大多是為了考試,目標和方法都很明確,而且都是別人已經設想好的了。而在產業界實際的工作環境中,通常越是高階的工作,它的複雜性與不確定性就越高。研究所的訓練對這種類型的工作自然有一定程度的幫助。

「其次是蒐集與吸收新知的能力。許多他人的研究成果不斷更新,我們的研究若要能產生價值,必須建立在他們的研究基礎上。如果不能快速而有效地吸收這些尚未經過妥善整理的資料,勢必就會落後別人。這樣的能力培養起來了,我們在各方面就比較容易站在有利的地位。

「最後是自我表達的能力。對我們研究內容最了解的人可能就是我們自己,但如果沒辦法清楚地用口頭或書面的方法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告訴別人,再好的研究都是枉然。不管是寫論文或是在研討會報告,其實都可以訓練這樣的能力。我想也可以把這視為一種溝通或自我行銷的能力。」

也許我講的內容太過嚴肅和無趣,朋友聽得不禁皺起眉頭來。靜了半晌,才慢慢地說:「怎麼辦,我好像還沒準備好。問題都還不知道在哪裡,根不談不上獨力解決。學術期刊裡一堆英文,看得不知所云,又要怎麼吸收新知?至於表達能力,我之前在公司時,連自己熟悉的工作內容都沒辦法教會其他同事了,如果以後遇到艱深的學術研究豈不更慘?」

我鼓勵他說:「所以,研究所說不好念也真的不好念。如果要用心培養這些能力,這兩三年的時間非得過得紮紮實實不可。既然你已經決定要念了,不如下定決心利用這個機會好好充實自己,否則也只是浪費時間。如果覺得培養這些能力不重要,坦白說,你未來還是有很多成功的機會,只是我會勸你還不如返回職場好好工作。有些能力,在工作中培養比在學校裡還要有效率得多。」

他點點頭。接著我們換了話題,又一直聊到了深夜方散。

其實我和朋友聊天時,想到許多過去幾年在工作時遇到的人,言談之間也不覺語重心長起來。

有人是堂堂國立大學的工科研究所畢業的,不過才剛離開學校沒多久,別說新知識學得被動了,竟然連最基礎的微積分都已經全部還給老師。雖然如此,還大言不慚地認定:當初學那些「沒用的東西」本來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即使後來忘光了也是天經地義。花了一個下午看展覽,又給他一個禮拜的時間寫篇報告,居然還寫不到一張A4的四分之一。我不忍不住問他一樣的問題:「你那時候為什麼要去念研究所?」他的回答也很坦率:「不是有了這個學位以後,薪水就會比較高嗎?」我聽了只能暗自搖頭,從此之後,在選擇團隊成員時,履歷表上的學歷欄就只成了參考。

還有人明明自己能力很差,卻一點都不謙虛,也不懂得尊重別人的專業,有錯的時候總是愛怪到別人頭上。就是因為做人處事的態度有問題,其他人當然也就抗拒跟他配合,所以這種人很難在工作上得到什麼成就。但他們倒比一般人更想花錢去念個EMBA,以為拿到了學位之後,就知道如何「管理」那些「頑劣」的同事和客戶。好在我和這樣的人通常不熟,不然可能會勸他們把念書的錢和時間省下來,多檢討自己的工作態度,甚至是回家好好修身養性,也許都還來得更有用一點。

話又說回來,念書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對於性格的陶冶與對學問的追求,實在不用賦與它那麼多沈重的世俗價值。只要願意付出,自然會有相應的收穫,也許有形,也許無形。只不過我的經驗是:如果越想從念書本身撈到什麼現實的好處,學校的意義就變得越淺薄,也反而越不容易達成預計的目的。對於投資與回報都算得精細的人來說,是的,人生的時間有限,又何必浪費在讀書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狐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