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前一陣子新聞中出現一則報導,有關泡麵包裝上的圖案和實際內容物的差別太大,有欺騙消費者之嫌云云。

坦白說,在大多數人的認知裡,這哪裡算得上是什麼新聞啊?泡麵包裝上照片所呈現的豐盛食材直比滿漢全席,和裡頭清湯掛麵之間的強烈對比,又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要不是又出現這種炒冷飯的新聞,我根本就忘了有這回事。

為了驗證此事,順便重溫一下被「欺騙」的感覺,我特地從家中的角落翻出一包泡麵,好好地端詳了一下包裝上的學問。從照片上看起來,這包號稱「鮮味蚌麵」的泡麵上布滿了又大又新鮮的文蛤和一片片看似豪邁十足的魚板,再配上紅蘿蔔、豆芽、蔥花、九層塔等各色蔬菜;而主角的泡麵倒是沒有多少,只能依稀透過那些豐盛的配料下面看到一些。至於實際上泡出來的麵,裡頭不要說找不到「蚌」了,就連細碎的蔬菜末都撈不到幾顆。

當然,這樣的現像絕對不是這款「鮮味蚌麵」所獨有,幾乎所有的泡麵都是如此。而業者自己也認為他們沒有故意誤導消費者,因為泡麵的包裝袋上的確寫著「圖案係供調理參考,實際內容參見標示」。即使這些字小得不能再小,位置也偏得不能再偏。

不過大家還是照吃泡麵,也不會覺得被騙。這早就變成了賣泡麵的人和吃泡麵的人之間的默契,即使沒有看見那一排躲在角落的小字,也沒人相信包裝上的圖案和實際的內容有什麼直接的關係。

設計泡麵包裝的人可能認為消費者很笨,也可能認為消費者很聰明。很笨的人也許就會依照包裝上的照片來選購泡麵,而很聰明的人就會知道一切都是善意的謊言,不會因為麵裡面到底有沒有蚌肉或魚板和廠商斤斤計較。不管哪一個假設是對的,可以確定的是,笨的人最多也只會笨一次,最後聰明的人會變得越來越多。

因此也許我們可以推測,自由時報可能也受到了泡麵的啟發,才在頭版上放了「僅供參考」的照片,也加上了小得不能再小,偏得不能再偏的標示。本報讀者都是社會中的菁英賢達,吃泡麵都不曾搞錯裡面到底有沒有料了,又豈會分不清照片中何者是真、何者是假?

既然泡麵包裝上的蚌肉和魚板全都是無中生有的產物,那麼用Photoshop合成一下高速公路和馬英九的車隊又有何不可?而大家都知道「動新聞」是新聞的再製品,並非是真的新聞,還不是看得津津有味。為了增加新聞的可看性而改個照片,看來也沒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只要馬英九的車隊真的有叫民眾讓路,泡麵的成份欄裡沒寫蚌肉和魚板,誰又能說這是一種居心不良的欺騙?

再說媒體也是商品,也有市場機制啊!真的東西又不見得是讀者愛看的,更不見得是出錢的人愛看的。同樣是為了賺錢,你說我的照片是合成的,為什麼不先說泡麵的照片灌水?如果說媒體應該客觀中立,不應該被金錢和政治力量左右,那一個人如果有三百億的話幹嘛還要買媒體,豈不是頭殼壞去了?

……

算了,還是吃碗泡麵比較實際一點,至少吃完了肚子裡還真有點東西。不管是真飽還是假飽,吃的人自己最清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狐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